劇名:〈期限〉
劇作者:余翰廷
導演:余健生
演員:余翰廷、廖淑芬、林娜
演出團體:劇場工作室
演出日期:2012年12月16日
演出場次:下午三時
演出地點:黑盒小劇場
〈期限〉(英文劇名:Deadline)的內容主要講述一對夫婦(William余翰廷飾丈夫、Sarah廖淑芬飾妻子)遍尋失蹤二十年的兒子不果的家庭變化和心理轉變。丈夫酷愛攝影,兒子失蹤後如常工作,兼顧家中妻子。由於妻子難以接受兒子音信全無,以致每天搜集大量時事新聞,希望從中找到一線生機。二十年轉眼即逝,Sarah的情緒此起彼落,傷心抑鬱與臉上的皺紋交雜在一起,活生生地展現愛子之深和失子之痛。William眼見妻子仍然對失蹤兒子抱有憧憬,不忍其希望破滅,於是竭盡所能安慰、陪伴、肯定、鼓勵……助Sarah渡過心理難關。雖然Sarah的傷口長時間在淌血,一直未能愈合,但是,William依然無怨無悔,從一而終默默付出,甚至經常作橋樑,平衡女兒和妻子的理性與感性之衝突。後來William逝世,女兒和妻子的誤會亦得以消解,Sarah參透了珍惜眼前人的道理,亦接受丈夫和兒子離逝的事實,與女兒重修關係,好好活著。
這齣戲以寫實風格為主,以Sarah作為敍述核心,既有母親形象,又有妻子身份。劇中角色只有三名:丈夫、妻子(母親)、女兒,配合隱含角色(兒子),合演一套現代都市家庭倫理,悲歡離合的人生必經階段。Sarah對失蹤兒子的不捨和對現存女兒的不理形成強烈對比,也是整套戲劇想表達的要點。與其說是人類面對生離死別的抉擇,倒不如講人是難以忘情的動物。那麼,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除了深淺之外,是否還有一個期限?也就是說,情感是否會消失?劇作者選擇以母親作為受傷者應該是有意思的,這不但突出了母子切肉不離皮的密切關係,而且是他人無法理解的一份情感,這份情感來自愛,是沒有期限的。
筆者有幸帶領二十來位中一學生赴觀塘舊區觀賞〈期限〉,算是一次課室以外的學習突破,既難忘又深刻。一眾學生步入工廠大廈乘手動升降機,在小而不窄的黑盒劇場內「近距離」觀賞演員演出,事後獲得主辦單位向學生詳細介紹燈光、場景、道具、音效等戲劇專業知識,首次「睇劇」的學生更表現得雀躍不已,紛紛與男女主角合照留念,索取簽名等。回校後遞交一份簡要的語文活動學習報告,可謂寓學習於藝術,在教育方面有一定的意義,亦為新高中導修科戲劇工作坊鋪下珍貴種籽。
如果沒記錯的話,在觀賞過程中,當William逝世後,很多同學都哭了。也許是因為William獨自接收全部委屈和苦訴,在妻子和女兒的衝突中徘徊,充分表現出愛子愛女愛妻的形象。William的逝世對Sarah起了「當頭棒喝」的作用,令她明白到如果繼續沉緬在昔日的痛苦之中,身邊的人也會同樣受到痛苦,直至再次失去親人的時候才來後悔就來不及了。因此,William的犧牲是自然的、必要的。他的逝世換取了妻子的重生,令妻子領悟了生存的要義,就是珍惜活着的人。
在香港這分秒必爭的都市底下,很多人都忙着工作,成為掙錢的機器,以致放棄、不珍惜、忽視、冷待與親人的相聚時間。若人的生命有一個期限,那麼,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是有一個期限,活着的意義,不就是在這有限的時空裏好好地與活着的人活着嗎?